【輕量爬百岳】不只是減輕背上重量,登山家張元植的「輕量化思維」

【輕量爬百岳】不只是減輕背上重量,登山家張元植的「輕量化思維」

輕量化,就只是將背上的重量減輕嗎?

關於這部分,台灣新生代登山運動員張元植有自己的見解。他認為所謂的「輕量化」,比較像是一種不斷把自己登山方式「優化」的過程。「如何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,運用自己的體力,進而達到登山體驗的整體提升。這之中包含了登山的知識與技巧,甚至是最基本的體能,不只是把裝備的重量減輕就好。」

至於多重才叫輕?元植反倒覺得要先回過頭來問自己:登山最核心的要素是什麼?

「對我來說,登山最重視的是『安全與舒適度』,而且也不應該是一種苦行,應該是一種體驗,甚至是享受。」

元植舉例說明,如果某個人的體力極限是背負20公斤行走一天,那如果他背滿20公斤,他就用掉了100%體力。但若能在維持同等的安全係數與舒適的前提下,將背負的重量降低一半,他就能更有效率的運用自己的體力,得到更多的餘裕享受這段旅程。另一方面,如果能夠將背負能力提升為30公斤,那麼背20公斤也變成游刃有餘。

「不同能力與經驗技巧的人,對『安全』與『舒適』的認知標準不同,因此能做到的輕量化程度也會有所不同。」

例如原住民老獵人vs都市人,獵人可能只需要一包鹽和一袋米就能愜意上山,但對都市人來說,鍋碗瓢盆可能缺一不可。又比方紀錄片《赤手登峰 Free Solo》中的攀岩者Alex Honnold可以用無繩獨攀(最極致的輕量化)的方式登酋長岩,但有懼高症的人可能連過吊橋也要思考再三。

輕量化思維:「減輕負重只是輕量化的一個環節。技能、經驗、以及體能,都是優化登山過程的構成要件。」

 

接觸輕量化登山的開始

談起自身接觸輕量化的登山方式,是從2009年一趟「中央山脈大縱走」開始,由於攀登天數長、裝備需求量高,為了更有效的使用體能,當時元植藉由看書自學及請教輕量化的前輩們,邊摸索嘗試、邊進化。

回憶那段學習過程,元植笑說自己經歷到許多悲催的教訓,比如說選擇最輕的天幕作為晚上住宿的屏蔽,結果不巧遇到連日的颱風,當時還不懂怎麼利用地形補足天幕弱點(不防側風)的他們,在狂風暴雨下個個淋成落湯雞......

慘雖慘,不過卻也成為他快速進步的養分。元植笑說在那幾天內的「訓練」下,讓他練就了在惡劣天氣下也能夠用一頂天幕保護好自己的技術。

輕量化思維:輕量化也不只是裝備本身,其實還需要搭配純熟的使用技巧,才能夠如魚得水!

天幕(右)與金字塔帳(左),雖然輕量但非自立式,需要考量較多因素與更多技巧 / 圖片提供:張元植 — 【輕量爬百岳】不只是減輕背上重量,登山家張元植的「輕量化思維」 | RACE ON 鋭速運動醫學
天幕(右)與金字塔帳(左),雖然輕量但非自立式,需要考量較多因素與更多技巧 / 圖片提供:張元植

輕量化登山很「爽」,但也是有限制!

輕量化,說穿了,就是為了『爽』!能夠更爽快地登山,對於登山的愉悅度有加乘效果,不過它也是有其限制與缺陷,不是越輕就代表越好。

「一般而言,愈輕的東西,易用性及耐用度都會比較差。」

元植以輕量背包常使用的 Dyneema®大力馬複合布料(DCF、Cuben Fiber)為例,雖然說是最輕的布料,但它的抗穿刺及耐磨能力就比較差,並不適合用在所有行程。相反的,傳統尼龍布料雖然比較重,但耐用性就高許多。

又以極輕量(SUL)常見的進階技巧:斗篷式雨衣同時兼天幕為例,雖然這樣做能大幅減重,做到非常好看的輕量數字,但在雨衣與遮蔽切換的「轉換期」卻讓它在大雨中並不好操作。是犧牲部份「易用性」換取輕量的典型。

輕量必有其代價。

對於輕量化帶來的爽度,元植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,但也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做過頭,而犧牲了安全與舒適度,「就像先前提到的 Alex Honnold 無防護徒手攀登,他那樣極致的輕量化程度,對我們這些普通凡人來說,或許就太超過了!」

輕量化思維:依照實際行程需求做裝備的選擇,而不只是考慮重量的數字。

 

有限預算下,如何有系統著手輕量化?

既然在意重量,在買新裝備之前,第0步當然是要先準備一個秤,知道每件裝備的具體重量,才有檢視與取捨的依據。再來重新檢視自己整裝的邏輯。

第一步是精簡裝備。

元植說自己會先把裝備分為三大類:

  1. 必要的裝備:為了登山的安全及舒適
  2. 想要的裝備:為了個人慾望跟爽快
  3. 以為必要,但實際不一定必要的裝備:這類裝備最容易讓人搞混,因為這類裝備可以增加登山者的「安全感」,所以很多人習慣性就會放進背包裡。

針對第3類型的裝備,有人曾用「恐懼的重量」來形容,元植也頗為認同。他舉例,在夏天的桶後越嶺的兩天一夜行程,多數人會帶上睡袋,但仔細想想,在夏季低海拔的氣溫下,睡袋真的是過夜不可或缺的裝備嗎?

同樣的思維也能運用在「備用」的心態。有些人可能認為,為了確保安全,額外多帶一罐瓦斯、多帶一顆電池也無可厚非。但元植反而認為這些都可以藉由學習「嚴密的計算」來決定攜帶的重量。他用自身的經驗為例,曾走南三段計9天,精算行程可能會使用到的時數、一顆電池可以使用多久,因為多餘的電池=多餘的重量,而最終他用一顆18650電池成功打到底。

每次上山之前打包時,透過這樣的思維,重新檢視自己的裝備清單。了解現有裝備、個人習慣與路線狀況,依據每次行程的特性,設法攜帶「剛好必要」的裝備,「精簡裝備」是輕量化的第一步,而且完全零成本!

第二步是學習「一物多用」的裝備使用思維,最常見的就是利用半身睡墊做為背包背板,同時用背包作為下半身的睡墊,達到睡眠跟背負系統共用,不過,這個前提是在裝備總重低於一定的重量之下,才能不會損失了背負的舒適性。

第三步,元植建議可以「加強登山技術與體能」,降低對裝備的依賴。極端一點來說,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獵人,只需要一包鹽跟一包米,其他都可以做到就地取材。「再來,當你的體能好、負重能力變好,原先沉重的揹負也就相對變輕了,實打實的身體與體能是真正免費的。」

輕量化思維:輕量化不意味著砸錢購買昂貴的UL裝備。精簡裝備、一物多用、精進自己。沒有簡單的答案,「身體力行」找到自己的輕量方程式,才是唯一正解。

 

輕量爬百岳,元植的打包技巧

「首先,沒有所謂完美的裝備清單這件事。」元植特別強調,因為每趟行程的目的、個人的技術與知識都不同,而這些都會影響到你帶上山的東西。

無論新手或老手、要去多久,元植通常都會以「食、衣、住、行、電」五個面向來進行百岳的準備:

 食 

  • 山屋供餐 or 自煮

如果這條路線有山屋,而且山屋有供餐,那只要有鈔票,一切都好談;相反的,如果需要自己煮的話,那就要考慮一下自己要吃甚麼?

  • 原型鮮食 or 脫水食物

依照行程的目的來準備,例如是為了休閒耍廢,那好吃的鮮食就少不了,甚至是酒水。決定食物類型後就能決定炊具,像吃牛排就會帶煎鍋,煮白飯就可以帶鋁鍋,這些取決於你的這趟行程想要怎麼樣的享受。

 PLUS:補給的應用 

在三餐飲食以外,善用補給也能對輕量爬百岳有所助益。元植認為可以把它想成市售的乾燥食物,簡化的是烹煮流程、鍋具攜帶與節省燃料,自己使用鋭速機能補給也是相同概念。

同時,脫水乾燥食物通常也會有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不足的問題,這在長天數的行程會逐漸浮現。此時適量的增補劑,比如乳清蛋白、各式維他命與鐵、鎂等元素,有助於營養的均衡與運動後的修復。

  • 8小時耐力咖啡因錠

帶來長時間的專注效果,卻省下喝咖啡所需要的流程,省下取水、燒水所需要的時間、體能、燃料等,加上體積小、容易攜帶,也不會製造多餘垃圾。

  • 水動能電解質液

有效率讓身體提升保水,解渴更有感,走缺水行程時明顯有差。

  • 環原莓果C恢復飲

當山上幾天都吃乾燥食物時,微量營養素的攝取也可能不足,這時候加強恢復又耐熱的環原C就很好用。

 衣 

  • 底層快排:吸濕、快乾、排汗的材質為主
  • 中層保暖:季節、海拔、天候狀況,依此對應保暖度
  • 外層防風雨:天氣預報無法100%預測準,因此下雨或不下雨都必備,只差在依據行程與季節、氣候,決定攜帶輕薄但防護力沒那麼好的,還是厚重但保護性佳的。比如探勘路線或雪季攀登,就會以厚實耐操的款式為主,重量就不是唯一的考量。
  • 配件小物:想想一物多用的可能,例如連帽外套可取代毛帽+外套、備用襪也許能當保暖手套…etc
  • 很多人會執著攜帶一套備用衣物:但其實若被雨淋溼,脫掉溼透的底層衣直接穿上保暖外套(主保暖層一定要做防水確保是乾的),就能讓身體很快溫暖起來, 發揮備用衣物的效果。

 住 

  • 睡眠系統:睡袋、睡墊、枕頭

可以搭配帶上山的衣服來減輕重量,意思就是把衣服穿著睡覺,補足睡眠時需要的保暖度,如此就能選擇較輕的睡袋。枕頭也可用背包塞外套,或是用其他物品比如水袋取代,也是一物多用!

  • 遮蔽系統:山屋or帳篷

帳篷分為較重但抗候性較佳的傳統雙層帳,及較輕的非自立單層帳(如天幕或金字塔帳),如果選擇較輕的遮蔽系統,那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搭幕技能與知識。

 行 

  • 鞋款選擇:重量、防水、保護、路況

鞋子原則上越輕越能省力,研究指出腳上1公斤等同於背上的4-6公斤,所以較輕的低筒越野跑鞋一定比高筒登山鞋省力,但遇下雨時,沒有防水就會變成挑戰,這就看個人的接受程度。

另外也要考量腳踝的保護性,如果背得重,需要的保護力也相對變高。但較新的運動科學研究已指出,低筒與高筒鞋對於行走時扭傷的機率並無影響。

最後,路況也要考慮進去,例如潮濕又泥濘、一腳就會陷入泥坑的台灣中級山,穿雨鞋或許更適合。

  • 背包是整套裝備中最後輕量化的單品

背包的重量主要來自背負系統,背負系統越能承重的背包,空重必定越重。而另一方面,背包內容物越輕,背負系統就越不重要。當總重低於15kg,簡易鋁條支撐的輕量背包就能舒適背負;而當總重低於7kg,無框架的軟式背包就足以勝任。

因此,唯有當背包的內容物先輕量下來,選用簡易或無背負系統的背包才有意思。若倒果為因,用輕量背包背20kg的內容物,只會覺得腰酸背痛怎麼那麼難背。

 電 

  • 手機、頭燈、無線電

取決於個人的使用頻率與依賴度,例如是否高頻率使用離線地圖、愛不愛拍照、行程要不要摸黑,這些都會影響總耗電量。如果可以能在出發前做到電量的精算,那就無需增加無謂的重量。

元植分享一個小技巧,就是盡量把所有電池都做到可以共用,意即攜帶充電規格一致化的電子設備,像是把用電的裝置都改成充電式的,那麼就只需要一只行動電源,無論是手機、無線電、頭燈、衛星通訊器等都一次搞定!

輕量化思維:比起執著於公式化盤點裝備的重量,不如思考及判斷自身的習慣、行程的需求,將輕量化真正內化,來得更有意義、也更具成效。

 示範裝備:屏風山2天1夜 

  • 季節設定:夏季、秋季
  • 住宿設定:宿松針營地
  • 背包總重量:3607.6g(含食物/不含水與行動糧)

裝備清單僅供參考。重點不是用了哪些品牌的哪件單品,而是選用每件裝備背後的考量。 

 


【鋭速講堂】如何在兼顧登山安全的前提下,優化打包技巧,有效幫背包(而不只是荷包)減重?本次《鋭速講堂》邀請了四位專業戶外職人,將「減負知識」拆解為四大主題,常見的輕量化迷思、系統性與好執行的打包及補給策略,一鍵報名,立刻幫你找到整裝邏輯!

名額有限,現在去卡位→raceon.pro/5mpshj

 

已銷售:2311
NT$99
已銷售:1818
NT$139
已銷售:3619
NT$169
NT$407
LCS Sport Hydro
3件折$100,全館滿$1690再,送《水動能3條》→買前先領比賽補給策略+購物金 - 11/14止
已銷售:15082
NT$450
ReForce Vitamin C
2件折$100,全館滿$1690再,送《水動能3條》→買前先領比賽補給策略+購物金 - 11/14止
已銷售:4697
NT$550
【長時專注】雙速咖啡因雙層錠(大盒售完,改小盒出貨)
2件折$100,全館滿$1690再,送《水動能3條》→買前先領比賽補給策略+購物金 - 11/14止
已銷售:4614
NT$840
【修護神保水組】水動能電解質液 + 環原力維生素C
比賽必備組!全館滿$1690再,送《水動能3條》→買前先領比賽補給策略+購物金 - 11/14止
已銷售:1907
NT$950 NT$1000
【高效不斷電組】水動能電解質液 + 雙速咖啡因雙層錠(大盒售完,改小盒出貨)
比賽必備組!全館滿$1690再,送《水動能3條》→買前先領比賽補給策略+購物金 - 11/14止
已銷售:2033
NT$1190 NT$1290
【神盾全防禦組】液態盾維生素D3+E + 環原力維生素C
運動恢復組!全館滿$1690再,送《水動能3條》→買前先領比賽補給策略+購物金 - 11/14止
NT$1200 NT$1300
NT$2790 NT$3000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