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路線】小百岳加里山攻略|路線+補給+風險解析一次看

被譽為「中級山入門首選」的小百岳加里山,海拔2,220公尺,位於苗栗縣南庄鄉,是一座林業歷史與自然景觀兼具的熱門健行路線。從鹿場登山口一路穿越高聳的杉木林與鐵道遺跡,不僅能感受臺灣山林的豐富樣貌,更可於天氣晴朗時遠眺聖稜線,是許多戶外咖挑戰中級山的起點。
然而,加里山雖然不是高山百岳,其地形難度與體能需求卻也不容小覷。路線攀升幅度大,沿途多處泥濘滑坡與原始山徑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接近主峰的岩壁地形,短短500公尺卻被山友戲稱為「惡魔級挑戰」,需要手腳並用、全神貫注才能攀爬通過。單日往返需花費7-10小時不等(視選擇路線而定)。若未做好裝備與體能準備,不僅容易筋疲力竭,更可能在午後變天時迷途、滑倒或受傷。
想挑戰加里山嗎?《鋭速山小隊》特別攜手加里山登山步道管理單位-林業保育署,合作推出《山林知事村-行前攻略》,包含:➊ 路線介紹 ➋ 安全提醒 ➌補給準備,解析本路線的潛在風險與關鍵裝備,出發前該知道的重點,就看這一篇!
由鹿場登山口或大坪登山口起登,走原始山徑穿越柳杉森林區、舊台車鐵道與巨石區,最後500公尺為手腳並用的岩壁攀爬。登頂展望遼闊,天氣好時可遠眺雪山、聖稜線。大坪線的路況較原始、拉繩多,須注意腳步。
鹿場線
- 路線建議:鹿場登山口→風美溪→避難山屋→加里山→避難山屋→風美溪→鹿場登山口
- 總距離:約6.8公里(原路往返)
- 預計時間:視個人體能,約7~8小時不等
- 海拔落差:約774米
- 路線GPX軌跡載點、登山摺頁載點
大坪線
- 路線建議:大坪登山口→0.9K流籠鞍部平台→避難山屋→加里山→避難山屋→0.9K流籠鞍部平台→大坪登山口
- 總距離:約10.5公里
- 預計時間:視個人體能,約8~10小時不等
- 海拔落差:約743米
- 路線GPX軌跡載點、登山摺頁載點
交通方式:無大眾運輸,需開車
貼心小提醒
- 公廁:鹿場登山口有收費廁所,大坪登山口有流動廁所
- 水源:鹿場登山口起登後0.5公里處,有風美溪谷活水源
- 收訊:鹿場線2.6K休憩平臺、加里山頂有訊號,其餘路段多無收訊
「很多人以為這條路線風景美、很好走,但實際上加里山爬升很陡、行進時間很長,攻頂前的最後500公尺還是陡峭岩壁,完全不適合沒準備好的人。」建勳語重心長的表示:加里山有多處溼滑路段,樹根裸露、地形原始,且午後常態性會起霧,很容易令人看不清路線,誤入獸徑或跌倒。「若不會使用登山APP,在大霧中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。」
經常參與救援任務的祐程也分享:「鹿場線需要過溪,如果天候不好,容易因溪水暴漲而受困,出發前要相當注意天氣。」除此之外,體能透支、或趕著下山而急躁加速,導致不小心跌倒扭傷以至於走不動的狀況也相當常見。「救援通報多集中在傍晚6~7點,就是天色變黑,大家急著下山的時候!」
綜合過往經驗,二位資深山人給山友們「三大建議」以及「六項必帶裝備」,希望大家能在上山前好好準備。
上山三大建議
1)事前功課要做足(即使是跟團也一樣)
▪學會使用登山APP,事先下載離線地圖、路線軌跡,預防迷途
▪事先查詢天候,並做好體能訓練
▪認識防迷標誌、救援椿號,預防意外求援
2)盡早起登,並設定折返點
▪加里山午後常會起霧,視線不好,且下午天色變暗速度相當明顯,易影響行進安全
▪若下午2點尚未登頂,則建議折返,避免摸黑陷入迷途與體力不支風險
3)無痕山林,保護環境與自己
▪勿亂綁布條、亂開路線,走在主要路徑上,保護植被與自身安全
▪建議選擇平日登山,人潮較少,也能降低環境壓力
必帶六項裝備
- 急救毯(或太空毯)
- 保暖衣物
- 雨具/雨衣(或防水外套)
- 頭燈
- 行動電源
- 求救哨
▷ 迷途案例:「有2位網路自組的山友一起上山,彼此不熟,事前溝通又少,結果中途因速度不同而走散,先下山的山友直到晚上11點才報案,最後在凌晨2點多找到走失的60多歲山友。他的身上沒頭燈,只用手機當手電筒照路,視線受限,也沒有帶保暖衣物,明顯體力、事前準備與裝備都不足。」-建勳
▷ 受傷案例:「山友背包外掛太多東西,勾到樹枝後踩滑摔倒、跌落邊坡昏迷。醒來後迷失方向,且當晚山頂的天候惡劣、低溫風雨強,他身上沒頭燈、沒有保暖衣物,入夜後開始失溫。我們一路找,從傍晚直到隔天早上6點才成功把他帶下山。」-祐程
加里山整體爬升幅度不小,上坡相當噴汗,沿途也少有水源,因此在補給準備上「足夠水量」跟「電解質補充」非常重要,不然走7-8個小時下來,肌肉說罷工就罷工。另外山頂空間狹小,不建議在現場炊煮,午餐及行動糧建議選擇能量棒、堅果、麵包、飯糰等輕巧即食的高熱量食物為主。
至於整趟行程究竟該背多少水/補多少電解質才算「夠」?建議大家可以參考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的建議,學著以「總行進時間」、「上/下坡佔比」來換算預估水量。
水量怎麼計算?
依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建議,進行耐力運動時,每小時應補充500cc的水份以維持生理正常運作。由於登山不像跑步等運動那麼持續,沿途可能會走走停停,速度較慢,出汗量也沒有那麼大,所以山友在計算水量時,通常會以500cc的數字再對半計算。也就是「上坡」時補充200-300cc/hr的水份,「下坡」因為更省力,水量再次對半,以100-150cc/hr計算。
但由於加里山的上坡相當持續、也非常陡,若是夏季前往,流汗量更是驚人。保守起見,會建議加里山的上坡以「耐力運動」建議的500cc/hr、下坡以「一般健行」的150cc/hr為基準,做比較充裕的水量計算。
以總完登時間7小時為例,假設上坡4小時、下坡3小時,全程預估飲水量為2,450cc。
▷下坡:每小時150cc水量,3小時共計450cc
註:水量需求仍會視溫度、地形、個人體能、體質與行進速度而有差異,以上為普遍建議
電解質量怎麼計算?
流汗會流失大量的鈉,爬山光喝水、不補充電解質的話,到後面很容易走到當機。依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建議,耐力運動每小時應補充300-600mg的鈉,維持生理正常運作,這邊先以中間值450mg/hr做為基準。
同水量計算同樣道理,由於健行的運動強度較低、出汗量沒那麼高,所以山友在計算鈉量時,通常會以450cc的數字再對半計算。「上坡」時每小時補充225mg的鈉,「下坡」時則再對半,每小時補充112.5mg的鈉。
但由於加里山的上坡非常持續且爆汗,建議上坡時以「耐力運動」建議的450mg/hr為基準,下坡則可以用「一般健行」的112.5mg/hr來計算。
以總完登時間7小時為例,假設上坡4小時、下坡3小時,全程預估補充鈉量2138mg。若以水動能電解質液來換算,建議攜帶4-5包(每包鈉含量442mg)。
▷下坡:每小時補112.5mg,3小時共計337.5mg
註:鈉量需求仍會視溫度、地形、個人體能、體質與行進速度導致的流汗量而有差異,以上為普遍建議
加里山是小百岳路線上超人氣的一條,風景、挑戰、歷史氛圍一次滿足,但別以為單日行程就能輕鬆以對,它仍有中級山的硬實力。「戶外運動不只是體能挑戰,更是對風險判斷的考驗與管理。能夠一次次平安下山的,往往不是最強的人,而是最懂得評估跟準備的人。」
來自森林護管人員的提醒,送給想挑戰加里山的初心者們!
好康活動加碼:回答山林小知識,登山補給體驗包免費帶回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