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路線】八唐縱走攻略|路線+補給+風險解析一次看

八唐縱走串聯谷關七雄之首「八仙山」與老么「唐麻丹山」,是中部最具代表性的中級山縱走路線,擁有豐富歷史與壯麗地景。八仙山是日治時期的台灣三大林場之一,沿途可見舊木馬道與伐木時期之遺跡,唐麻丹山沿途錯落高聳的台灣二葉松,展現靜謐深邃的山林氛圍,林相極美,步步皆景。
八唐縱走全長超過15公里,地形起伏爬升劇烈,一般單日縱走需耗時10~12小時,是對體能的極大考驗。加上路徑原始、標示有限,濃霧時易迷路,須於清早出發、掌握時間,減少遇到午後變天或摸黑下山的風險,並準備足夠水糧、頭燈與保暖裝備,才能安全體驗這條經典路線。
想挑戰八唐縱走嗎?《鋭速山小隊》特別攜手谷關七雄步道的管理單位-林業保育署,合作推出《山林知事村-行前攻略》,包含:➊ 路線介紹 ➋ 安全提醒 ➌補給準備,解析本路線的潛在風險與關鍵裝備,出發前該知道的重點,就看這一篇!
由八仙山松鶴部落登山口起登,一開始即為陡峭的土石上坡。沿途路徑多為原始山徑,步道兩側巨木參天,相當美麗。部份路段會經過懸崖(設有護欄),須小心通過。穿越柳杉森林區、流籠頭遺址後,抵達第一座山頭-八仙山。山頂腹地寬闊、無展望,有一木造涼亭;多數人會在此休憩、簡單用個午餐。
後續由稜線接往唐麻丹山,路況更加原始,有多處連續的大落差陡下,步道相當溼滑,下雨或氣候不好時容易跌倒,須注意腳步。沿途行經2176峰、1843峰,地形上上下下、高度落差高達1,800米,一直要到抵達唐麻丹山後才會轉為一路下坡。
本段沿途有多處展望可賞山巒層疊,遠眺鳶嘴山、東卯山,近觀甫行經的1843峰,頗有趣味,寬稜上的森氏杜鵑林亦是一絕。後續由唐麻丹山松鶴部落登山口下山,它距離起點『八仙山松鶴部落登山口』尚有3.4公里,若無安排車輛接駁,需再加上踢馬路之時間。
- 路線建議:八仙山松鶴登山口→休息平台→涼亭→流籠頭→八仙山主峰→H2176峰→H1843峰→唐麻丹山→唐麻丹山松鶴登山口
- 總距離:約15公里
- 預計時間:視個人體能,約10~12小時不等
- 海拔落差:約1716米
- 路線GPX軌跡載點、登山攻略精華版載點
交通方式
- 大眾運輸:搭乘豐原客運,於松鶴站下車,沿產業道路步行約3.4公里抵達登山口
▶︎臺中高鐵站:搭乘153號
▶︎臺中火車站:搭乘850號
▶︎豐原火車站:搭乘207號
▶︎豐原客運東勢站:搭乘266繞1號、266繞2號 - 開車:定位八仙山松鶴部落登山口。(註:新登山口屬私人歸地,設有收費停車場)
貼心小提醒
- 公廁:松鶴活動中心與收費停車場旁有廁所,山頂無廁所
- 水源:步道沿途無天然活水源
- 收訊:八仙山松鶴登山口至第二電塔間、1843峰後至唐麻丹山松鶴登山口間有訊號,其餘路段多無收訊
長期駐守在谷關山區的森林護管員嘉祥指出:「八唐縱走的迷路與扭傷通報,幾乎每月都有!」
這條串聯八仙山與唐麻丹山的縱走路線,雖景致壯麗、地形豐富多變,卻也潛藏許多風險。他特別提醒:「過了八仙山後,從海拔2366米一路下降至1305米的唐麻丹山,整段幾乎都落在雲霧帶,這邊水氣豐沛,午後起霧更是常態,一旦入霧,能見度極差,很多人會因此走錯路或誤闖獸徑。」
他建議山友務必把握清晨時段出發:「最晚不要超過早上8點起登,最好在中午12點前抵達八仙山三角點。」尤其是對地形不熟、第一次來走的新手,行進時間常常會比預期多出好幾個小時,一旦拖到午後才進入八仙山往唐麻丹山的稜線,體力與視線都會變差,加上地形原始、溼滑陡下,跌倒或扭到腳的風險也隨之升高。
綜合過往經驗,嘉祥給山友們「三大建議」以及「四項必帶裝備」,希望大家能在上山前好好準備。
上山三大建議
1)事前功課要做足
▪學會使用登山APP,事先下載離線地圖、路線軌跡,預防迷途
▪事先查詢氣象,避開惡劣天候
▪認識防迷標誌、救援椿號,預防意外求援
-
▲沿途的路牌、安全指引與通訊點指示牌(圖片提供:嘉祥) -
▲沿途的路牌、安全指引與通訊點指示牌(圖片提供:嘉祥) -
▲沿途的路牌、安全指引與通訊點指示牌(圖片提供:嘉祥) -
▲沿途的路牌、安全指引與通訊點指示牌(圖片提供:嘉祥)
2)行前體能要鍛練
▪就算已經分別走過八仙山、唐麻丹山,但把2座串在一起,需要的就是翻倍的體能
▪登山前一天建議勿熬夜或過量飲酒,吃飽睡好,才能應付長達10-12小時的挑戰
▪若中午12點尚未抵達八仙山,則建議折返,避免摸黑陷入迷途與體力不支風險
3)不要隨便更改預定路線
▪沿途多處可串連其它步道,但走你已經做過功課的路線,不要臨時起意,加碼不熟悉的行程
▪走在主要路徑上,保護自己也保護植被
必帶三項裝備
- 頭燈+備用電池
- 保暖衣物+雨具
- 著登山鞋、野跑鞋或雨鞋(避免保護性、抓地力不夠的慢跑鞋/涼鞋/拖鞋)
▷ 迷途案例:「八仙山區支線錯綜,早年伐木時期留下不少作業道與舊工寮路徑,看起來像是『有人在走』,實則早已荒廢多年、雜草叢生。曾有山友不慎誤入,看似明顯的小徑卻一路越走越偏,最後與隊伍失聯。當地原住民或熟悉地形的居民偶爾仍會走這些舊路,但對不熟路況、又沒帶紙本地圖或離線導航的山友來說,一旦踏錯,就是迷途的開始。」
▷擔任森林護管員超過10年年資,經驗豐富,精通山區地形、氣候與人流習性
▷是許多搜救任務的關鍵角色,每當山上發生事故,消防隊第一句話往往是:「嘉祥哥會來嗎?」只要他出現,大家就覺得找到人的機率高得多。他不是在地圖上看路的人,而是用雙腳走出地圖的人
八唐縱走整體爬升幅度不小,上坡相當噴汗,沿途沒有水源,因此在補給準備上「足夠水量」跟「電解質補充」非常重要,不然走10-12個小時下來,肌肉說罷工就罷工。另外,雖然八仙山頂腹地寬廣,但由於行程很長,抵達八仙山時,才完成6公里左右(後面還有9公里),不建議花太多時間在現場炊煮,午餐及行動糧建議選擇能量棒、堅果、麵包、飯糰等輕巧即食的高熱量食物為主。
至於整趟行程究竟該背多少水/補多少電解質才算「夠」?建議大家可以參考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的建議,學著以「總行進時間」、「上/下坡佔比」來換算預估水量。
水量怎麼計算?
依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建議,進行耐力運動時,每小時應補充500cc的水份以維持生理正常運作。由於登山不像跑步等運動那麼持續,沿途可能會走走停停,速度較慢,出汗量也沒有那麼大,所以山友在計算水量時,通常會以500cc的數字再對半計算。也就是「上坡」時補充200-300cc/hr的水份,「下坡」因為更省力,水量再次對半,以100-150cc/hr計算。
但由於八仙山的上坡相當持續、也非常陡,若是夏季前往,流汗量更是驚人。保守起見,會建議八仙山的上坡以「耐力運動」建議的500cc/hr、下坡以「一般健行」的150cc/hr為基準,做比較充裕的水量計算。
以總完登時間11小時為例,假設上坡6小時、下坡5小時,全程預估飲水量為3,750cc。
▷下坡:每小時150cc水量,5小時共計750cc
註:水量需求仍會視溫度、地形、個人體能、體質與行進速度而有差異,以上為普遍建議
電解質量怎麼計算?
流汗會流失大量的鈉,爬山光喝水、不補充電解質的話,到後面很容易走到當機。依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建議,耐力運動每小時應補充300-600mg的鈉,維持生理正常運作,這邊先以中間值450mg/hr做為基準。
同水量計算同樣道理,由於健行的運動強度較低、出汗量沒那麼高,所以山友在計算鈉量時,通常會以450cc的數字再對半計算。「上坡」時每小時補充225mg的鈉,「下坡」時則再對半,每小時補充112.5mg的鈉。
但由於八仙山的上坡非常持續且爆汗,建議上坡時以「耐力運動」建議的450mg/hr為基準,下坡則可以用「一般健行」的112.5mg/hr來計算。
以總完登時間11小時為例,假設上坡6小時、下坡5小時,全程預估補充鈉量3263mg。若以水動能電解質液來換算,建議攜帶7-8包(每包鈉含量442mg)。
▷下坡:每小時補112.5mg,5小時共計562.5mg
註:鈉量需求仍會視溫度、地形、個人體能、體質與行進速度導致的流汗量而有差異,以上為普遍建議
八唐縱走路途漫長、地形多變,午後雲霧繚繞,挑戰著每一位山友的體能與判斷力,雖是單日縱走,卻不容小覷。「我們最希望的,就是大家快快樂樂上山、平平安安回家。」嘉祥半開玩笑地說:「因為你難過,我會比你更難過。」
他也提醒,如不幸迷途,請原地待援、保存體力,切忌盲目亂走。「離主幹道越遠,遇到幫助的機會就越渺茫,而且跟搜救隊會合後,還有一大段下山路要走。」
上山前的準備,是對自己負責,更是對那些願意守護你安全的人,一種最基本的尊重。來自森林護管人員的提醒,送給想挑戰八唐縱走的初心者們!
好康活動加碼:回答山林小知識,登山補給體驗包免費帶回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