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物故事】「沒有天賦,更不能僥倖。」台灣第3位登上世界第八高峰的她—卡布
今年9月,站上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(Manaslu/海拔8,163公尺),成為台灣第3位登上此峰的女性登山者。人稱「卡布」的吳瑋涵,在山裡,你很難不注意到她。
無論是俐落的動作、沈穩的步伐,或純熟得像日常生活般的繩索技術,她給人的不是強勢的壓迫感,而是一種可靠、踏實的存在。
累積 60 座百岳、挑戰海外技術攀登,翻開卡布的履歷,她幾乎把戶外技能開到滿:IRATA 工業繩索一級、PADI 救援潛水、WFR 野外急救、無人機證照等樣樣扎實。不僅如此,多年來她更投入山域安全教學與搜救任務,在一次次的現場中,把技巧磨成實實在在的野外本事。
這次挑戰八千米,她說是對自己「準備」的驗收,也是一次朝聖。
這個在10年前就埋下的念頭,最終能開花結果,靠的是紮實訓練、合理規劃、風險評估與留守支援。而這些準備,其實早在她第一次踏入山裡時,就逐步建立了起來。
「我不是天賦型登山者,體能普通、爆發力和耐力也不突出。但正因為知道自己普通,讓我更嚴肅看待風險。」—卡布
▶︎ 中部山難搜救人員
▶︎ 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發起人
▶︎ 專長山域事故搜救與預防、緊急救護與野外急救、繩索救援、急流救援
登山的極限,不在高度,而在風險管理
卡布從學生時期跟著東海大學山社爬山,那時她就發現登山不是「走路」而已,天氣、路況、補給、裝備,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左右行程安危。
投入搜救後,她更在第一線看見:迷途、墜落、失溫、體能耗盡導致的事故,有些人的第一次意外,往往成了最後一次上山。也因此,讓她深刻明白,登山沒有新手村。
「沒有準備就上山,能平安回家靠的是僥倖,而不是能力。」
作為戶外人和救援人員的她觀察到,許多意外不是因為無心學習,而是沒有意識到野外環境的多變。「所以與其上山救他,在山下就教會他不是更好嗎?」
這份信念,讓她決定成立《戶外安全推廣協會》,把多年累積的專業變成能推廣出去的知識。
意外多不是大事造成,而是一連串小疏失的累積
多年登山與搜救的經驗,讓卡布發現:多數事故往往不是某個單一巨大危險造成,而是一連串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堆疊而成:
- 天氣沒查
- 路線不熟
- 裝備錯誤
- 體能不夠
- 沒有留守
每一項單看都不足以釀禍致命,但同時發生,後果就可能瞬間失控。
她把這些「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」整理成系統化內容,放進協會的規廣課程,希望補足新手欠缺的觀念。而她自己對安全的準備,更在這次挑戰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(Manaslu)時又往上再做進化。
10個月訓練 X 1個月適應,只為在八千米的未知中穩定前進
為了在八千米的嚴苛環境穩定地前進,卡布在台灣紮實訓練了十個月;抵達當地後,又花了一個月反覆從基地營上升到C1、C2、C3反覆上下,一次次做高度適應。
在八千米的高山攀登中,登山者不會一次從山腳攻到頂,而是採「分段式高度適應」的方式建立不同營地,循序漸進讓身體習慣稀薄的空氣。
位於山腳的主要據點,是補給、休息、安排路線與等待天氣窗口的核心營地,也是所有高度適應的起點。
▶︎C1(第一營)
通常位於約 5500–6000 公尺,作為離開冰河或斜坡後的第一個中繼點。登山者會在此短暫停留或過夜,讓身體開始適應高海拔。
▶︎C2(第二營)
約 6000–6500 公尺之間,地形通常更陡、更暴露,是關鍵的高度適應營地。隊伍會在此停留較久,以建立「適應能力」。
▶︎C3(第三營)
約 6500–7000 公尺,空氣含氧量極低,是真正進入「死亡區」之前的最後適應位置。許多登山者會在此遭遇明顯的高山反應,因此判斷力、留守協助與身體狀態極為關鍵。
她把能做的準備都做好了,但她也明白:「6000公尺以上的海拔,一切都會變成未知。」
在抵達 C3(6600 公尺)的那天,她的狀況突然急轉直下:頭痛、暈眩、嗜睡,血氧掉到僅剩五十幾。那不是疲勞,而是「再硬撐,就可能出現高山腦水腫」的警訊。
「究竟要下徹?還是要在C3適應一晚,提高登頂機率?那一刻我知道我不能靠感覺。」
於是她立即用 Garmin inReach 向留守團隊求助。這支她根據行程特性精心組成的留守群組:有懂高海拔路線的、有人擅長天氣分析,也有協助判讀生理反應的醫生。他們在第一時間交叉分析高度、天氣、症狀,給她最清晰與冷靜的判斷。
按照團隊建議服藥休息後,她成功緩解不適,撐過C3的那一夜,後續也在留守協助下掌握到最佳天氣窗口,順利完成適應並成功登頂。
「我一向覺得留守人員非常重要,尤其身處未知的高海拔環境。」
卡布表示,體能、裝備、補給,都是個人可以先做好的行前功課,但當人在網路訊號不好、或資訊查詢不便的地方時,能補上盲點的,就會是你的留守。而這次能平安登頂8163米巨峰、安全回家,卡布認為他們就是重要功臣,當判斷力開始變鈍時,替她把風險拉回可控範圍。
「留守不只具備『知道你在哪,在意外時幫你求救』的功能,他們更像是你在山上的第二顆腦。」
-
面對冰天雪地、氧氣稀薄,極度考驗體能的八千米巨峰,行前準備愈完整,遇到風險能應變的方案也就愈多。/ 圖片提供:卡布 -
面對冰天雪地、氧氣稀薄,極度考驗體能的八千米巨峰,行前準備愈完整,遇到風險能應變的方案也就愈多。/ 圖片提供:卡布 -
面對冰天雪地、氧氣稀薄,極度考驗體能的八千米巨峰,行前準備愈完整,遇到風險能應變的方案也就愈多。/ 圖片提供:卡布
長時間攀登裡,體況的「慢慢下滑」才是最危險的
然而,即使有了紮實的行前準備與留守團隊協助,攀登過程中的耗損,仍是必須正視的風險。
因為在高海拔的低氧環境,會導致吸收變差、睡不好、體能掉速、精神無法集中等,這些變化往往在不知不覺間發生,卻足以影響行程的成敗。
「當恢復變慢,精神開始發散時,判斷力就會受影響,提高行程風險。」
因此,卡布把補給視為「安全管理」的一部分,而不只是加分選項。
為了這次八千米攀登,她除了諮詢專業醫師,提前2個月開始營養管理、強健素質,在過程中,也決定搭配RACE ON機能補給,為她最在意的兩件事「恢復力、專注力」做額外補強。
- 環原力酵素C:把恢復節奏拉回正軌
「在台灣做登山訓練時,就很習慣隨身泡一瓶水動能電解質+酵素C,沿途慢慢喝。」卡布說水動能的補水效率,讓她有感解渴,加了酵素C後,更發現有助於隔日的恢復。
「所以我這次在C1到C3間來回做高度適應時,就把酵素C變成每日固定補給,除了降低氧化負擔,裡面的5合1酵素也幫助消化,增加營養吸收。」
畢竟在高海拔的長時間攀登,恢復好一點,走的就順一些。「維持健康就是能否安全前進的關鍵之一」,卡布說。
- 耐力咖啡因錠:在最需要的時候,保持專注
「如果說酵素 C 是山上恢復的加強,那咖啡因錠就是幫助精神不要在關鍵時刻失守的安全環。」卡布特別提及在八千米攀登格外有感。
登頂日凌晨,她先在 C4 吃了一錠,上攀過程之中,縱使高度、寒冷與缺氧讓體力與精神都進入吃緊的狀態,但仍能感到充沛的戰鬥力。尤其當看見日出打在山頂上、那道金色的光沿著稜線緩緩亮起時,卡布形容那是 「整趟行程最開心的一刻」,因為她知道自己快到了。
然而,她不知道的是真正的考驗在山頂前等著她。因為Manaslu的山頂腹地小,每位登頂者又都是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這,自然想與峰頂合照留念。
於是,卡布就在風口前足足等了3小時,越等越冷,身體降溫、精神逐漸模糊,「那種感覺就像人還醒著,但腦袋卻快關機了。」
她自知這樣的狀態下山非常危險,因此登頂後的回程,立刻補第二顆咖啡因錠。而那一錠成功把她從「失焦」中拉回來,讓她重新聚焦、穩住節奏、平安走回營地。
「如果沒有那一錠咖啡因錠,我可能真的沒辦法好好走回去。」
對卡布來說,補給從來不是為了更強,而是為了更穩。保持穩定、保持專注、保持能判斷風險的能力,是她認為在高海拔、長時間攀登裡最重要的安全本質。
-
在高海拔,做錯一個判斷不只是行程慢了一點,而是可能直接出問題。耐力咖啡因錠的長時專注效果,是卡布喜愛的原因。 / 圖片提供:卡布 -
在高海拔,做錯一個判斷不只是行程慢了一點,而是可能直接出問題。耐力咖啡因錠的長時專注效果,是卡布喜愛的原因。 / 圖片提供:卡布 -
在高海拔,做錯一個判斷不只是行程慢了一點,而是可能直接出問題。耐力咖啡因錠的長時專注效果,是卡布喜愛的原因。 / 圖片提供:卡布
準備,是讓你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出更安全的選擇
「登山安全不是口號,而是每一次上山之前都要做好的功課。」卡布分享自己走進山林時,有三件事絕對不會跳過:
1.行前規劃與資訊搜集
行程難度、天氣變化、地形風險,你掌握得越多,山中的變數就越少。
2.把裝備、體能、補給準備好
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但最重要的裝備,就是你自己。」除了依行程整裝備,行前訓練體能、備好相對應的補給,也很重要。
3. 安排真正能幫上忙的留守
不只是形式上的報備,而是真正了解你要去的路線,在有急需時能替你通報救援、或替你補足判斷力的後盾。
這三個原則,是她在無數次訓練、攀登實戰與搜救任務中整理出的安全心法,也提醒走進山林的同好們為自己做好準備。
比起登上哪一座山,更重要的是能一直在山裡走下去
完成 Manaslu 後,卡布的腳步沒有停。2026年,她預計挑戰大喬拉斯與馬特洪峰。至於更遠的夢想,聖母峰依然在她心中。
「並不是為了追高,而是想用更成熟、更穩健的節奏去靠近。」她笑說,自己的第一座八千米花了十年才站上,第二座也一樣會穩紮穩打,因為她始終相信:
追夢很重要,但能玩得開心又長久,比站上哪一座山還來得重要。
這句話,是她對山的承諾,也是身為安全推廣者,最想傳遞給所有山友的祝福。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