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路線】北大武山步道攻略|路線+補給+風險解析一次看

位於屏東的北大武山,是中央山脈最南端的百岳,亦為臺灣五嶽之一。排灣族稱之為「KAVULUNGAN」、魯凱族稱為「TAGARAWSU」,意涵「祖靈之山」與「日出之地」,是兩族共同敬仰的聖山。步道行經「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保護區」,擁有全臺最大的原始林,沿途景緻壯麗多變。尤其在秋冬之際,雲海翻湧流轉,映照晨昏交替時的七彩光影,氣勢磅礡,更是岳界公認的高山絕景。
然而,北大武山步道單程近9公里,海拔落差約1,500公尺,從亞熱帶林一路攀升至高山環境,地形多變、坡度陡峭,全程體力消耗大,一般需要三天二夜才能完成;加上午後雷陣雨頻繁,部分路段濕滑、易起濃霧,行前須充分訓練體能,並備妥離線地圖、保暖裝備與充足食物,方能迎接聖山岳的挑戰。
想一訪北大武山雲海之美嗎?《鋭速山小隊》特別攜手步道管理單位-林業保育署,合作推出《山林知事村-行前攻略》,包含:➊ 路線介紹 ➋ 安全提醒 ➌補給準備,解析本路線的潛在風險與關鍵裝備,出發前該知道的重點,就看這一篇!
D1由北大武山新登山口起登,步道前段林相茂密、較無展望,途中有幾段拉繩崩壁地形為山域事故熱點,目前多設有防護網,需小心行走。經過2.8K舊登山口後,坡度漸陡,右側開始有展望,但仍有危險的崩壁路段需留意。再經陡上與拉繩攀升後,抵達3.8K處的「喜多麗斷崖」,這邊是知名的雲海觀景點。過斷崖後即為檜谷山莊岔路口,大約再走200公尺即可抵達「檜谷山莊」。
▶︎提醒:舊登山口設有服務管理站,平常開放時間為早上7時至下午4時,若無開放則需將入山證投入信箱內。
D2天未亮即出發,沿途陡上不斷,約1.5K處可見壯闊的紅檜巨木,樹齡逾千年,氣勢非凡。再經2.5K抵達大武祠,祠旁設有觀景平台,是登頂前補給與欣賞日出的絕佳位置。續行1K抵達北大武山(海拔 3,092 公尺),山頂腹地寬廣,可俯瞰連綿山脈與浩瀚雲海,氣勢磅礡。短暫休息與拍照後原路折返,下山回至檜谷山莊宿營。
D3早餐後整裝下山,沿途多為連續下坡,經過舊登山口後,林相逐漸轉為闊葉林。若天氣晴朗,可於途中再回望北大武山雄姿。原路返回北大武山新登山口,完成三天兩夜的聖山之旅。
- D1路線建議:北大武山新登山口→舊登山口→喜多麗斷崖→檜谷山莊岔路口→檜谷山莊
▶︎距離:7公里
▶︎預計時間:5-6小時
▶︎海拔落差:約950米 - D2路線建議:檜谷山莊→檜谷山莊岔路口→大武祠→北大武山→檜谷山莊岔路口→檜谷山莊
▶︎距離:9.6公里
▶︎預計時間:8-9小時
▶︎海拔落差:約942米 - D3路線建議:檜谷山莊→檜谷山莊岔路口→喜多麗斷崖→舊登山口→北大武山新登山口
▶︎距離:7公里
▶︎預計時間:4-5小時
▶︎海拔落差:約950米 - 路線GPX軌跡載點
- 注意:此路線需辦理入山申請,如欲入住檜谷山莊或於檜谷營地紮營,另需辦理山屋及營地申請。
交通方式
- 大眾運輸:屏東縣政府輔導「泰武吾拉魯滋合作社」,營運泰武社區醫療及北大武山路線,可透過「幸福巴士預約平台」預約。
- 開車:定位北大武山停車場,步行3分鐘可到登山口。(註:新登山口屬私人土地,設有收費停車場。)
貼心小提醒
- 公廁:新登山口停車場處有廁所,舊登山口服務管理站前有廁所,檜谷山莊有簡易廁所(可沖水馬桶),其餘路段皆無廁所。
- 水源:新登山口停車場廁所外有水源(供水狀況不穩),里程椿2.5K處有水龍頭水源,檜谷山莊有溪谷活水源,里程椿6.5K處有山壁水源,皆須自備濾水裝備或煮沸處理。
- 收訊:步道全程收訊狀況良好。
-
▲北大武山沿途風光(圖片提供:智勇&發哥) -
▲北大武山沿途風光(圖片提供:智勇&發哥) -
▲北大武山沿途風光(圖片提供:智勇&發哥) -
▲北大武山沿途風光(圖片提供:智勇&發哥) -
▲北大武山沿途風光(圖片提供:智勇&發哥)
檜谷山莊山屋管理員發哥指出,北大武山的山域事故以「滑倒墜崖」為大宗,迷路與失溫的狀況反而不多。
「北大武山是雲霧之鄉,步道濕滑,從新登山口到檜谷山莊這段有多處崩壁地形,不容許滑倒,但又特別容易滑倒,一不小心就可能摔進山谷。」他提醒山友,行進時務必靠山壁側,因為「滑倒的位置不同,結果也不同」。靠山壁一側頂多跌坐在步道上,若是在邊坡側失足,則可能直接墜崖。凡設有拉繩之處皆代表地形險峻,「腳步要踩穩、不要趕,慢一點反而安全。」
他也特別提醒山徑會車時的安全細節:「禮讓者應站在靠山壁側,抓緊岩壁或樹根站穩,讓前行者能以背包為固定點側身通過。這樣擦身時更穩,也更安全。」
森林護管員智勇亦表示,墜崖事故主要集中在步道1.0~1.5K之間的崩壁路段,且多半發生在下山回程的時候。「檜谷山莊以下是最容易出事的區段,特別是將三天兩夜行程壓縮成兩天一夜的山友更要留意。壓縮後的D2回程要走17公里,體力消耗大、連帶導致注意力不集中,一個不穩就可能出事。」
兩位資深山人也共同提醒,由於北大武山全線通訊良好、路徑清楚,迷途的風險不高,真正的危險多半源於體能不足、行程規劃不當與下山時的鬆懈。綜合過往經驗,他們提供了「上山三大建議」與「三大必備裝備」原則,希望大家能在進山前充份準備。
上山三大建議
1)準備好體能,至少7小時內要能走到檜谷山莊
▪ 上山前要開始跑步、登階練習。如果是忙碌的上班族,平常跑步都在5公里內,運動量不大,建議安排三天二夜完登,不要壓縮行程。
▪ 沒有技術攀岩地形,但多處路段都要拉繩通過,需具備核心與手臂穩定度。
▪ 從新登山口走到檜谷山莊花費超過7小時者,不建議再往後走,最好回去多練、下次再來挑戰登頂。
2)合理規劃行程,設定折返點
▪ 三天二夜行程:D2清晨5點起登攻頂,5小時內未抵達「大武祠」者建議直接折返,避免回程摸黑回山莊。
▪ 二天一夜行程:D2半夜2點起登攻頂,4小時內未抵達「大武祠」者建議直接折返(清晨6點),5小時仍未抵達者務必直接回頭下山。
▪ 單攻行程:從新登山口起算,3.5小時內未抵達「喜多麗斷崖(3.8K)」者,代表體能仍待加強,請重新考慮是否攻頂;4小時未抵達者請勿攻頂,建議修改行程,下次再來挑戰。
3)注意氣象資訊,好天氣再上山
▪ 北大武山常有午後雷陣雨,步道本就溼滑,大雨導致視線不佳,更會增加行進風險。
必備三大裝備
1)手機與行動電源
▪ 北大武山約九成以上的路段有訊號,建議手機不要開飛航模式,全程保持可通訊狀態。
▪ 身上務必攜帶行動電源,確保電力充足;過往多起求援延誤皆因手機沒電、聯絡不上。
-
▲步道沿途有二種木椿,一種是里程椿,每0.5公里設置一座,另一種是生態介紹木椿(上面有數字),可搭配解說手冊使用。二者皆可用在救援通報時輔助說明位置(圖片提供:智勇&發哥) -
▲步道沿途有二種木椿,一種是里程椿,每0.5公里設置一座,另一種是生態介紹木椿(上面有數字),可搭配解說手冊使用。二者皆可用在救援通報時輔助說明位置(圖片提供:智勇&發哥)
2)防水及保暖裝備
▪ 山區氣候多變,無論出發前天氣預報告如何,雨衣、保暖衣物皆為必備。
▪ 背包內需有防水袋,尤其睡袋、保暖衣物等裝備一定要做好防水處理。
3)宿營與補給裝備
▪ 視行程規劃準備對應的飲水、糧食、睡袋、睡墊、帳蓬等裝備。
▪ 攜帶頭燈、哨子以應對夜間或緊急狀況。登山杖非必備,如攜帶請預先在山下熟練使用方式,過往有多起登山杖使用不當反而導致跌倒的案例。
每日的健行時數都相當長,沿途水源點也有限,因此在補給準備上,除了三餐糧食之外,「足夠水量」跟「電解質補充」非常重要,不然連續走6-8個小時下來,肌肉說罷工就罷工。
至於每天出發時,身上究竟該背多少水/補多少電解質才算「夠」?建議大家可以參考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的建議,學著以「總行進時間」、「上/下坡佔比」來換算預估水量。
水量怎麼計算?
依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建議,進行耐力運動時,每小時應補充500cc的水份以維持生理正常運作。由於登山不像跑步等運動那麼持續,沿途可能會走走停停,速度較慢,出汗量也沒有那麼大,所以山友在計算水量時,通常會以500cc的數字再對半計算。也就是:
- 一般健行:「上坡」時補充200-300cc/hr的水份,「下坡」(含平路)因為更省力,水量再次對半,以100-150cc/hr計算。
但若遇到上坡相當持續、也非常陡的路線,或在水份流失速度比平地更快的高山,保守起見,會建議:
- 上坡以「耐力運動」建議的500cc/hr、下坡以「一般健行」的150cc/hr為基準,做比較充裕的水量計算。本次行程皆以此標準計算。
【三日水量預估】D1-3,000cc、D2-3,275cc、D3-1,275cc
D1需一路爬升至檜谷山莊,負重陡升特別爆汗。以總行進時間6小時為例(皆為上坡),D1預估行動飲水量為3,000cc。晚餐煮食用水需另加(視個人需求的調理方式),檜谷山莊即有水源,可以不用另背。
而D2路線持續爬坡,一路陡上至北大武山再原路返回。以總行進時間9小時為例,假設上坡5.5小時、下坡3.5小時,D2預估行動飲水量為3,275cc。晚餐煮食用水需另加(視個人需求的調理方式)。檜谷山莊即有水源,可以不用另背。
D3從檜谷山莊回到登山口,全程多為下坡。以總行進時間5小時為例,假設上坡1.5小時、下坡3.5小時,D3預估行動飲水量為1,275cc。
▷D1下坡(一般健行):無
▷D2下坡(一般健行):每小時150cc水量,3.5小時共計525cc
▷D3下坡(一般健行):每小時150cc水量,3.5小時共計525cc
註2:水量需求仍會視溫度、地形、個人體能、體質與行進速度而有差異,以上為普遍建議
電解質量怎麼計算?
流汗會流失大量的鈉,爬山光喝水、不補充電解質的話,到後面很容易走到當機。依《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》建議,耐力運動每小時應補充300-600mg的鈉,維持生理正常運作,這邊先以中間值450mg/hr做為基準。
同水量計算同樣道理,由於健行的運動強度較低、出汗量沒那麼高,所以山友在計算鈉量時,通常會以450mg的數字再對半計算。一般健行「上坡」時每小時補充225mg的鈉,「下坡」時則再對半,每小時補充112.5mg的鈉。
但若遇到上坡相當持續、也非常陡的路線,或在水份流失速度比平地更快的高山,保守起見,會建議上坡以「耐力運動」建議的450mg/hr、下坡(含平路)以「一般健行」的112.5mg/hr為基準,做比較充裕的鈉量計算。本次行程皆以此標準計算。
每日總行進時數/上下坡時數同「水量計算」段落的預估,三日合計預估補充鈉量6,638mg。若以水動能電解質液來換算,建議攜帶15-16包(每包鈉含量442mg)。
▷D1下坡(一般健行):無
▷D2下坡(一般健行):每小時補112.5mg,3.5小時共計393.75mg
▷D3下坡(一般健行):每小時補112.5mg,3.5小時共計393.75mg
北大武山雲霧繚繞、氣勢莊嚴,雖路線明確,但多日的長距離陡升與海拔3000米的稀薄空氣,對體能與高山適應都是嚴峻挑戰。
「北大武山的危險不在迷路,而在體能不足、心急趕路。」森林護管人員再次提醒,登山前務必做好規劃與準備,挑個好天氣出發,循序漸進,不要越級打怪。用自在的速度和專注的五感,才能好好感受聖山的靜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