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物故事】失敗不是句點,從越野素人跑向世界舞台—董孟芸
如果你曾在山裡看見一道古銅色、綁著馬尾的身影,輕巧地踩過碎石、腳步輕盈似風,那很可能就是她—越野界的新起之秀、被粉絲稱作「雪女」的董孟芸(Kelly)。
11 年登山資歷、已集滿95 座百岳的Kelly,原本只是個白天值勤、假日就往山裡鑽的公務員。由於休假不多,想挑戰完百的她常常壓縮行程,也因此發現自己的體能好像還不錯。
「人家5天的行程我爬3天就能走完,有點像國外的fastpacking,也讓我發現自己喜歡帶點速度的登山。」
到了 2021 年底,在朋友的推坑下,她闖進越野跑領域。2022年第一場正式比賽《棲蘭林道越野賽-50KM組》就站上凸台,拿下女總二,她笑說那時候什麼都不懂:「補站?不進!補給?不用啦!」結果34KM開始抽到懷疑人生。看著女總一無傷完賽,也讓她心裡冒出疑問「別人做了什麼?為什麼她跑的那麼順?」
於是Kelly開始正視訓練,研究越野跑背後的科學。
也正是這種「天生能跑+後天不服輸」的組合,將她送上了世界舞台。二年後的現在,她代表台灣出賽《WMTRC山徑越野世界錦標賽》的長距離組,更投件成為RACE ON《力挺會員計劃》的一員,希望透過科學化的訓練與補給,讓自己在世界級賽事前不再只是硬拼。
「只要能進步,我什麼都想嘗試,既然要比,就要拿出最好的自己!」
從越野小白到專業選手,讓我們來聽聽Kelly的科學備戰進化之路!
- Strava雪山單攻紀錄保持人,人稱雪女
- 2025 RINJANI 100林賈尼越野賽 60KM組 女總一
- 2025 WMTRC越野世錦賽 70KM組 台灣代表
- 2025 UTMB越野賽 PDA組(55KM) 分組第五名
- 2025 Xtrail 100 50KM組 女總一
挑戰世界最硬賽道:為什麼選擇WMTRC長距離組?
WMTRC(World Mountain & Trail Running Championships)堪稱越野界的「世界盃」,每兩年舉辦一次,只有各國代表才能參賽。在國內選拔賽時,Kelly同時獲得多項組別的參賽資格,但她最終並未選擇相對容易的「上坡賽」或「短距離組」,而是挑戰完賽率不到50%、關門最嚴苛的 「82KM 長距離組」。
「2025年是我將時間全力投入備賽的一年,既然已經把訓練量拉到最大,我就要挑戰『在能力值邊界、再努力一點就可能突破』的組別,而不是一場我已經確定能完成的比賽。」Kelly知道台灣目前還沒有女選手通過關門點的考驗,但如果其它國家的選手能做到,她也想做到。
然而,她最終並沒有通過WMTRC的終點線。
今年的賽道比以往更陡、更破碎,多處危險地形甚至需要志工現場指引踩點。因為怕受傷或踩空,Kelly選擇相對保守的配速,但這個安全節奏,加上她誤判第二關門點的位置,最終讓她只差10分鐘,沒能在時限內跨過64.5KM處的檢查站—也因此失去了抵達終點的機會。
「被宣告關門的當下,我其實很震驚,卻沒有立刻很難過;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狀態很好,完全有能力加速完成剩下20KM的賽道。」
真正的衝擊,Kelly回憶道是隔天醒來那一刻,發現全身沒有任何酸痛,甚至像是只做了一次長距離訓練,那份遺憾才在心裡狠狠炸開,讓她在床上爆哭了一場。
「我覺得自己沒有盡全力奔跑,這次沒完賽,不是因為不能再加速,而是我為了安全感,忘了選手應該要有的競賽之心。」
然而,這場賽事也並非全無收獲。
Kelly在這場比賽裡,看見了自己最大的進化 —體能更強、補給更穩、恢復更快。在跑了64KM的世界級賽事後,下一週她立刻飛往美國參加100KM的越野賽,體感完全在線,她自知已具備站上世界級競爭舞台的實力。
越野跑不只是意志力比賽,也是補給與能量管理的科學
「在開始認真投入比賽後,我才發現『跑得快』跟『跑得好』是二碼子事。」談到自己能愈跑愈穩的關鍵,Kelly說,除了紮實的練習之外,「恢復其實比訓練更重要!」
她坦言,每位選手都會追求突破,自己原本也是靠意志力硬拼的類型,但長距離越野跑是門補給與能量管理的科學,身體在長時間的跑步過程中會不斷損耗,如果不即時回補,就無法穩定輸出,表現會掉、甚至會受傷,影響之後的恢復跟訓練。
她回想自己的越野元年—2022 年《Explore Backyard》23KM組賽事,路線距離與爬升都在她體能值內,中途卻大爆抽筋,而且更困擾的是:「那時期的比賽明明沒有很多,卻常常受傷、恢復很慢。」開始思考問題核心時,她才真正意識到:「我不是沒實力,是沒有補給策略。」於是她開始學習補給知識、研究產品,而 RACE ON—這個由跑班教練、前輩選手口耳相傳的品牌,正式進入了她的視野。
「賽中回補耗損、訓練期加強恢復,是我用多場比賽驗證過,真正有效的補給策略。」
不同於多數人只挑幾樣補給試試看,Kelly入坑後直接把 RACE ON 全系列都吃過一輪,並在訓練與比賽裡反覆驗證。「我不是為了安心才吃補給,我是要能跑出差異,才敢把它放上大賽的人。」
她笑道,也因為全產品都用過、覺得每個都有效,而且可以對應不同使用時機,所以當她看到RACE ON《力挺會員計劃》招募時,幾乎不用思考就報名了:「正式比賽使用的,一定要是平常就信任的補給,既然有機會加入,那我當然要投件!」
水份及電解質的迅速回補 是最基礎但也最關鍵
「我是先從水動能電解質液入門,先讓雙腿不秀逗後,才逐步建立其它補給概念的。」想進步的Kelly做了不少功課,也積極接收前輩及品牌提供的補給策略。她認為最基礎也最關鍵的補給,就是水份跟電解質的回補,因為它們幫助能量輸送、體溫調節,這二項沒有補好,後面再吃什麼也沒用。
她大讚水動能的吸收速度快又順口好喝,「我自己的補水策略是,會在開跑前先喝1包水動能,並在隨身的軟水壺裡預先沖好1-2管,另外在轉換區、私補站也都準備沖泡好的水動能,這樣全程都可以迅速補給。」
練得多就要補得多 把恢復當成訓練的一部份
而隨著單月越野跑量累積到370K、爬升13,000公尺以上,Kelly也意識到:「如果恢復跟不上,會很容易受傷。」畢竟同樣的月跑量,越野跑者花的時間遠比馬拉松更久也更費力,因為山裡的地形上上下下,也許光是10公里就得跑個2小時,加上處理裝備、開車到登山口的往返時間,每項都十分消耗體力。
在加入《力挺會員計劃》前,Kelly本就摸索出了一套補給策略,但計劃內提供的「1on1營養課程」,給了她更客製化的好建議。
Kelly 原本的習慣是:
- 早上–吃1錠鐵B錠維持耐力
- 訓練中–補電解質、水跟能量
- 跑後–吃酵素C加速恢復
- 睡前–用鎂鈣+D助眠,睡好,恢復也會比較快
而在1對1課程後,專家評估了Kelly的訓練量,考量到高踩踏頻率會造成較高的紅血球耗損,建議她將早上的鐵B錠改成1日2錠。
「調整之後,我覺得整體精神跟體感都變得更好了。」Kelly表示,1對1課程讓她不止確認「自已方法沒錯」,還把用量調得更精準,有時候她整天跑來跑去,到晚上也都還覺得很有活力。
紅眼班機神救援 睡眠不足的秘密武器
就算在國內把體能都準備好,但海外賽事的時差、舟車勞頓造成的疲累,對選手來說常常是個大魔王。在今年印尼的《 RINJANI 100林賈尼越野賽》中,Kelly乘紅眼班機出發,途中轉機、拉車,花了將近20個小時的奔波,在開賽前2小時才拿完物資,只剩1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得出發去會場。「原本累到想棄賽,是咖啡因錠救了我!」
Kelly分享道:「 RINJANI越野賽的爬升比真的很瘋,一開跑的前14公里就陡上2,200米的高度,我在開賽前30分鐘吃了一錠,接著體感就開機了。爬這段陡升時,我覺得我是非常有力量感的在爬坡,跟一開始半死不活的感覺截然不同!」沒有因為睡不好而功虧一簣,她覺得咖啡因錠是個救場的好武器,當精神好了,心情跟體感也會跟著變好!
我在賽前吃一錠、賽中補一錠,花了16小時完賽,最後拿下RINJANI 60KM組的女總一。」
越野跑的魅力:你以為準備好了?它永遠都會給你新考題
「越野跑最迷人的地方,就是你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。」Kelly 說。
長距離越野賽像是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,當你跑超過 50 公里,各種突發狀況都可能出現:可能是一口不熟悉的補站食物讓腸胃罷工、可能是一秒失神踩空就讓你提前退場;甚至就算你體能充足、補給完美,只要一個判斷錯誤,都足以讓比賽翻盤。
「但也因為如此才讓人著迷!每一場都像是全新的闖關,你永遠不知道這一次的怪獸是誰──身體?天氣?還是你的心?」Kelly笑道。
2025年的WMTRC給了Kelly一道心之考題,她沒有否認遺憾,但她清楚知道,那遲到的10分鐘不是失敗,而是一項可以被超越的挑戰。
「明年我會先將目標瞄準《2026 UTMB環白朗峰越級越野賽》,希望能突破自己設定的標準。」同時她也計劃2027年重返《WMTRC 山徑越野世界錦標賽》,這次要帶著更成熟的節奏與策略,把那 10 分鐘跑回來。
「長距離比賽不是硬撐,把訓練、補給都做到位,你的極限才有機會被更新。」
從越野小白到站上世界級賽事舞台,Kelly 的越野跑之路,才正準備要加速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