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鋭速運動員】不靠天才標籤,用努力證明自己—徐立紘

從全中運雙金連霸到五度國手舞台
在臺灣長跑圈,徐立紘的名字近年已經與「穩定進步」劃上等號。不同於一夕爆紅的新星,他的成績是靠著一步步耐心堆疊而來。自湖口高中時期起,他就不斷以實力改寫紀錄:
- 高一才正式轉戰5000、10000公尺長跑的他,高二、高三即連續兩年在全中運完成 5000 公尺、10000 公尺雙金連霸,高三那一年,更以 14:57.85 與 31:27.35 創下全中運雙項紀錄,成為史上唯一同時包辦高男五千、一萬全中運大會紀錄的選手。
- 2023,他在新北青年盃越級挑戰公開萬米組跑出 30:52.45,打破了蔣介文塵封 24 年的高中紀錄,也同時達標亞青資格,躍升國內長跑頂尖之列。
- 同年被選為三項國手並同時取得亮眼成績:亞洲 U20 錦標賽 5000 公尺第 4 名(14:49.74)、世界中學生運動會 3000 公尺金牌(8:46.01)、東亞 U20 錦標賽 5000 公尺銀牌(15:35.80)。升上大學後,依舊維持前進的腳步。2024大一這年,他再度當選亞洲 U20 田徑錦標賽兩項國手,分別拿下 3000 公尺第 4(8:35.40)、5000 公尺第 5(14:50.88),同時也代表出賽亞洲越野錦標賽。
短短兩年內,徐立紘在 U20 時期五度披上長跑國手戰袍,這份經歷讓他更加渴望未來能挑戰更高等級的競賽舞台。
挫折與遺憾很痛,卻是前進與成長的必然燃料
但在競技選手的路上,必然是成功與失敗的不斷積累。高二時,僅差兩秒無緣 3000 公尺亞青少達標;在世中運 5000 公尺雖跑進標準,但因體總改組混合接力,第二順位的他因此被刷下。當時的失落讓他沮喪許久——好不容易觸碰到夢想,卻眼睜睜失去出國比賽的機會。
甚至立紘也曾經歷疲勞性骨折與椎間盤突出,不輕易放棄的他積極治療也穩定持續練習,才能持續重返賽場。
「那些遺憾與受傷很痛,但後來想想,它讓我的田徑生涯多了挑戰性,也逼我更想拚。」
對立紘而言,每一次錯過都成了一個提醒,當自己持續成為更快、更強的選手,才能在下一次徹底抓住機會。
不怕失敗的「不舒服」,享受訓練是他的超能力
立紘認為競技場上有其他太多「天才」或「最速」,自己並不是那麼華麗,而是偏務實的「執行者」,同時帶有願意嘗試的偏執。「把該做的事做好。」睡眠、三餐、課表,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,都是他最在意的日常,例如不要今天練一半、明天又偷懶;不要為了減肥隨便跳過一餐;不要熬夜讓身體處在不穩定狀態。
「只要把這些小事做好,久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高度真的不一樣。」
這樣的自律,讓他逐漸培養出一種「直覺反應」。且與他交談的過程,他不斷提及他很喜歡跑步的感覺與訓練的過程,因此會去思考每一次訓練的目的及該如何修正,也因為有這樣明確調整的累積,無論是場上的配速,還是面對臨時的變化,他的身體往往會比腦袋更快做出回應。
他說國小時其實是棒球隊,中學時期才轉戰田徑,享受過程的他仍然很常挑戰不同的運動,甚至常常去找專項的同學切磋,雖然技巧和反應都無法跟上,會被「虐爆」,但他還是很享受過程的樂趣。
「透過不同運動的學習、不給自己設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」
他笑說,期許自己並不是只有成績上的進步,而是很享受在不同環境中摸索出最佳做法的過程。這些經驗,也讓他在比賽場上更有信心,因為無論遇到什麼天氣、什麼狀況,他都是試過、練過,能預料到並應付的選手。
參與賽事的每一位對手,都是他賽場上的推力
雖然長跑是個與自己挑戰的競賽、也是孤獨的旅程,但立紘正面積極的心態認為,比賽中見到的競爭對手,雖不是每一個都有私交,但交手過程中累積出的熟悉感,無形中支撐自己更有力量去挑戰,同時樂觀的他也常常為對手的突破而鼓掌開心。
其中,跟他最要好的便是目前在日本發展的簡子傑,對他而言就像亦師亦友,雖然競賽機會不多,但看到彼此的進步與成長,這樣的關係更像是一種鼓勵,像是有人陪伴一起撐過去,讓漫長的訓練變得不再孤單。他透露常常在比賽前,他們會打電話給彼此,為對方加油打氣,這樣的互動變成一種讓人安心的儀式。
「比賽不是只有自己,當你看到你的對手也在不斷變強,你同樣也會咬牙堅持下去,自然不會鬆懈。」
立紘說,這種競技選手才能感受到的意識和氛圍,反而讓他在個人項目上也能發揮得更好。
營養補給與恢復:看不見但很重要的競技力
談到補給,徐立紘的態度延續一向務實的看法。他並不是一開始就相信補充品,但在高中教練開始提供他們鋭速的產品且逐漸接觸專業補給知識、親身體驗效果後,他開始把補給與恢復視為「看不見卻重要」的一環。
「比賽和訓練都很消耗,如果只靠飲食,有時候真的不容易補足。」立紘坦言。
長跑選手每天都要面對大量里程與高強度課表,對他來說,如何讓身體在有限的時間裡恢復、保持穩定,就是能否延續好狀態的關鍵。也因此,他開始更重視營養與補給的安排。
像是在高強度課表或長距離訓練前,他會喝水動能電解質液,因為炎熱天氣或長距離訓練下,光靠白開水難以應付,電解質液幫助身體更有效率地留住水分、回補過多流失的汗液,充足的電解質也能避免過早出現雙腳當機情形,維持運動表現。
「一開始覺得只是水,但後來發現提前喝,整個過程的穩定度真的差很多。」
而在訓練後,則習慣泡環原力酵素莓果 C 幫助抗氧化、訓練後營養好吸收,進一步有效幫助恢復。
「酸酸甜甜的很好入口,就像平常會喝的飲料一樣,能明顯感受是隔天恢復真的比較快。」
在營養補充中,立紘也特別提到「維生素D」在日常訓練中的重要性。過去因為長期訓練、生活壓力與比賽調整,他常有睡眠不穩的困擾,甚至覺得恢復速度不如預期。但開始固定補充維生素D及搭配固鎂鈣後,他驚訝地發現身體回饋變得不同。
「睡眠真的變好很多」他坦言,以前即使訓練結束很累,晚上常常還是翻來覆去,隔天也跟著受影響。現在狀態相對穩定,不僅能更快進入深層休息,訓練後的無力感也不像過去那麼強烈。
他特別認同鋭速團隊分享的臨床數據—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選手在同樣強度下,負擔相對較低,運動恢復數據也較佳。對立紘而言,這代表他能在更好的狀態下承受訓練量,也能更快回到軌道,循序累積下一次的進步。
「其實補給和訓練一樣,當下未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但日復一日累積,最終一定會展現在賽場上。」
不貪心但很有野心—鎖定全運會萬米奪金
這份踏實,也反映在近兩年的成績上, 2024 年,他在全大運奪下 5,000 公尺金牌、10,000 公尺銀牌,證明自己在大專賽場的持續穩定。
這些紀錄不僅是獎牌的累積,更是一種「厚度」。他深知,只有把每個階段的課表、每一次的恢復、每一場比賽都跑好,才能堆疊出更高的舞台。
雖然有參加上屆全運會10000公尺賽事,但跑得不盡理想,展望今年人生第二次全運會,徐立紘的態度顯得冷靜卻堅定。這並不是他第一次面對全國等級的大賽,但卻是最期待的一次。
「全運會對我來說,就像一個總驗收。比起只想著金牌,我更在意能不能把自己該有的能力完整展現出來。」
經過高中、大專一路的淬鍊,他早已不再只是那個被貼上「新秀」標籤的年輕選手。如今的他,更想證明的是自己在成年賽場上的競爭力。
「雖然我希望能在全運會 5,000 公尺、10,000 公尺都跑出突破性的表現。惟因為目前基礎有氧跟肌力訓練做的比較多,因此會將主要目標放在10,000公尺的金牌」他說。無論結果如何,他都相信,這場賽事會是推動他再往上跨一步的重要契機。
持續追尋高度,是我深信不疑的目標
從湖口高中到大學,從全中運紀錄到全大運連霸,再到多次國手經歷,徐立紘用一步一腳印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。這條路或許不總是筆直順暢,但正因如此,他才能在跌撞與調整之間,愈發明白自己要追尋的高度。
對徐立紘而言,全運會不只是下一場比賽,而是他用雙腳去證明—
只要堅持執行,把每一步都走穩,才能跑向更高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