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庭印
“跑向世界的路上,不輕易放棄每個突破的可能”
“跑向世界的路上,不輕易放棄每個突破的可能”
“每次的挫折低潮,我都不斷提醒自己,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堅持走到這裡”
2017年宜蘭全運會奪下三金、蟬聯2017與2018年台北馬國內全馬男子冠軍、代表台灣選手參加台北世大運,現今的台灣跑步圈,你一定聽過這號人物:周庭印,跑者又稱他「印帝」。
因為個性好動,加上不想輸的鬥志,自高中就展露跑步天賦,從1500公尺、3000公尺障礙、5千、萬米、半馬到全馬,都有著輝煌紀錄。
對周庭印來說,跑步是為了向自己證明,我可以辦到。
和時間交手的過程,他也體認到追求好的表現,不只是刻苦鍛鍊,接受當下、傾聽身體的聲音更是重要的學習。「以前遇到狀況不好時,我會拼命加強訓練,反而容易因過度訓練造成二次傷害。」
現在的他,慢慢懂得收放,調適心態,也開始注重營養,「當有好的身體恢復,你才有辦法應付大量的跑量,避免受傷,跑得更長遠。」
從場內賽轉往馬拉松,周庭印不斷學習,刷新自己紀錄的同時,也了解自已的不足。跑向世界的路上,不輕易放棄每個突破的可能。
於2020全大運摘下萬米金牌、台北馬半馬組奪冠的吳睿恩,很難想像過去的他自認沒有跑步天賦,經歷各種大小傷、被退學,甚至一度放棄了跑步。
但就像《強風吹拂》裡的情節轉折,在完全脫離後,他才意識到自己是打從心底喜歡這件事。歸隊後,他重新調整了生活的比重分配。
「當我發現在恢復與操練中取得平衡時,身體的回饋是正面的,對努力的方向也變得更有信心。」
晉升台南市5000公尺、半馬紀錄保持者,關於未來,他透漏著還有很多的期待。「或許會很慢,可能還會摔得傷痕累累,但只要有耐心,我相信跑向巔峰的那一天肯定會到來。」
“那些生活中打不倒你的,都將使你更強大。”睿恩用自己的故事,完美詮釋了這段話。
“追求持續的進步,我不停下腳步”
“即便年紀在後頭追趕,我也不放棄追求突破”
“過著選手般的生活,期待跑出選手般的成績”
“在跑步路上,我想透過專業幫助更多人完成夢想”
“跑步讓我看見了不斷學習及挑戰的自己”
“跑步,是為了探索自己的無限可能”
“我的跑步旅程充滿了無數的受傷與挫敗,但我還不想放棄”
“訓練很辛苦,但我想看看自己還能跑多快”
因為有夥伴們的互相激勵,才萌生了進步的動力,為了想跟上大家的腳步,在彼此打氣、競速的過程中,瑞秋發現自己要的不只是完賽,更想跑得漂亮。 帶著突破的堅定信念,加入跑團的隔年,她便跑出了初馬破四的好成績。
從操場一起跑上街道,從都市一起跑進山林,逐漸地,跑步成為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讓她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。
早睡早起,培養規律的作息;少油少鹽,選擇健康的飲食。跑步不僅改變了她,也影響了身邊的人,縱使了解自己離百傑的夢想還有段差距,但敢肯定的是,她不會因此停下向前的腳步。
從一開始懷疑怎麼有人可以一週運動3天,到自己一週運動6天也不覺得奇怪,心裡住著一位認真魔人的博為,笑稱即便被大叔年紀在後頭追趕,也不想只是立下輕易達成的目標。當跑步變成固定習慣後,他開始思考,能把興趣玩到什麼地步?
「既然花了時間,就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。」
為了精進場上的一分一秒,他研究訓練、注重恢復,生活也跟著一步步轉變。減少應酬、喝酒邀約,為了朝向心中理想的跑者身型,他開始動手做料理,減少外食、過多的糖與油脂。炸物或手搖杯,早已不在他的覓食範疇。
在努力的訓練中追求突破,持續的累積中得到快樂,透過跑步,博為看見了自己的更多可能,如果要為現階段的夢想下個明確的方向,他會毫不猶豫的說:「全馬SUB250!」
花了2年時間跑進波馬、緊接破3、隔年SUB245,在外人眼中,Peter的進步一點也不科學,但如果知道他所投入的心力,就會了解這一分一秒都不是幸運。
從一開始為了健康而跑,當越跑越多、越跑越快,現在的他,做自己最嚴格的教練,研究課表、下班訓練、睡前放鬆、控制飲食,只想看看自己的能耐在哪。
「如果沒有辦法過著像選手般的生活,又怎能有機會跑出像選手一樣的成績呢?」
突破自我,跑無止息。對Peter來說,沒有所謂的極限,通過終點的那一刻就是另一個夢想的開始。
從當運動員第一天開始,變強就是黃毓軒跑步的首要目標。剛開始雖然被其他人追過一圈又一圈,卻絲毫不減他的鬥志,反而更激勵自己鍛鍊,在高中展現亮眼成績,摘下全中錦五千、一萬公尺雙金。
選手時期累積的實戰經驗,奠定他日後成為教練的養份,升上大學後,希望以教練的角色,將跑步中挑戰自我的精神及帶給他的人生啟發,傳遞給熱愛跑步的每個人 ; 並且持續多元化的學習及聆聽,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教練。
現在的他,雖然不再像以往上場較勁,但跑步始終是他努力向前的動力,透過專業,他想幫助更多人完成夢想。
「一件事情做久了,總會想找出不同的目標迫使自己前進,如果,你認真喜歡那件事情的話。」
從事廣告製片的明哲,因為工作關係,跑步的時間常常無法像一般上班族跑者的固定,剛開始他用週末賽事督促自己跑步,直到接觸教練課程,他決定給自已多一點挑戰。
學習從生活中找到工作與訓練的平衡,學習與教練溝通,學習調整日常的飲食與補給。「除了工作所需,要真正發自內心、主動學習是很難的,但,跑步讓我看見了自己的這一面。」
對他而言,跑步不只是時間的追逐,更是一段自我成長的過程。
「以前的我,無法想像一週跑7天,每天6點起床、不到10點就睡的日子,但這卻是我現在的生活寫照。」
被朋友稱為“小晴選手”的綿羊,跑步的原因就和多數人一樣:減重,直到歷經受傷、倦怠低潮,讓她重新認識自己,為什麼開始跑,為什麼喜歡跑,從此跑步變成她的生活,1天24小時般全心投入。
為了訓練品質,規律的早睡早起;為了補充營養,重視健康的飲食。獨自的晨間訓練,河濱、操場、山路,日復一日,無論颳風下雨,從未停止。
「我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。」對她而言,跑步,是為了探索自己的無限可能。
「我的跑步生涯充滿了無數的受傷與挫敗,也從未在一場全馬體驗完全掌控的狀態,但,我還不想放棄。」
回想第一個半馬,當時接觸跑步不到3個月,就跑出破二好成績,讓姨姨對自己有了更多的期待,渴望每一個下一場比賽都能跑得更好,沒想到這一路卻比想像中的還要艱辛。
因為長期反覆受傷,導致狀態起起伏伏也不若以往,但也讓姨姨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,加入肌力訓練、調整飲食,不放過任何一個讓自己變更好的機會,想要變更強的決心,改變了生活的重心。
「我不知道我還能跑多快,但我希望能夠不害怕,繼續跑下去。」
對現在的姨姨來說,跑步,無關乎速度或時間,而是為了找回那個勇敢且隨心所欲的力量。
五年前,因為夢想有天能跑進市民跑者的殿堂-波士頓馬拉松,趙哥開始爬文尋找訓練方法,希望跳脫三天捕魚兩天曬網的隨性跑法,沒想到從此他的生活與跑步無法割捨。
為了到達波馬的參賽門檻(BQ),他認真完成教練的課表,工作以外的時間幾乎就是訓練,月跑量從300、400K,一路上看500K,很難想像他以前是個完全不運動的人。
從全馬4小時到破3,對趙哥而言,跑步是場與時間的競賽,不單單是比賽中的每分每秒,賽前的16~20週訓練,時間的分配與安排也同等需要。
「成績進步,找到成就感,一直是驅使我持續訓練的動力。」追求突破的路上,趙哥絕不輕易放棄。